欢迎来到中国娱乐网

刘嘉教授采访实录

http://www.yule.com.cn 2015-03-26 07:21:26   来源:中国娱乐网   

  1.《最强大脑》中国战队国际挑战赛连续输给了日本和英国,这个结果当初您有没有想到过?

  其实是想过的。我们觉得自己在进步,而且进步得很快,但别人也没歇着啊,而且日本、英国脑力运动起步得比我们早很多,何况他们的进步难道比我们小吗?输赢很正常,上了台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,观众总以为《最强大脑》国际赛的输赢是可以做手脚的,我们希望哪国赢就行,我想说的是,我们只能做评估,但我们什么都决定不了,国际赛上有多少项目是直到最后一刻我们才被惊吓到的呢……

  2.《最强大脑》第一季时,中国战队在国际挑战赛里是三场全胜的,尽管有小的挑战项目的失误,但是每一场都能取得最终的胜利,跟第一季相比,哪些因素导致了第二季这两场的失败?

  第一季很多选手有丰富的大赛经验,比如王峰,比如郑才千都是国际比赛的老面孔,而第二季新人较多,甚至可以说是脑力界的“草根”吧,无论比赛经验还是心理素质上都不算有优势。而且可以看到,第二季我们减少了记忆类项目,就是希望挑战能够多样化,而我们丢分的大多也都是非记忆类项目。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,这给我们的警示很多,如果真的还能有第三季的话,我们这群研究团队,这个栏目组,还是不会为了输赢之类去迎合什么,我们还是会继续拼命超越原先的。

  3.中日挑战赛的项目设置跟其他项目相比更加综合和复杂,比如魔方大战,需要完成多种不同魔方的复原,铁脑三项则加上了考验双脑的内容,同时心算两个算式,这个难度合理吗?世界上是否有过先例?

  难度合理。这个类型的题目在闪电算一开始就出现了,练习闪电算的选手都练习过“双脑”,不算新鲜,不过大家应该是第一次在节目中看到。因为有关这种脑力知识,我们的普及确实还不够,当然,训练“双脑”也是很考验人的,不论是天赋还是后天刻苦。

  4.扇面之谜的项目有一些疑问,有人认为它对于日本选手原口证来说,是考验眼力和记忆力,但是“水哥”王昱珩放弃了观察,几乎可以说是用无法解释的微视观察力,和自己的想象力完成了比赛,您觉得这种算不算是“走捷径”?项目设置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选手可以“取巧”?

  不能叫取巧,只能说两个选手能力不一样,王昱珩是微观辨识的能力,日本选手是记忆力,两位选手用各自擅长的能力挑战同一个项目,这是合理的。结果是考量成败的唯一标准,至于用什么样的能力完成,取决于选手。我们前段时间也在研究,可不可以在国际赛上做这种尝试,一个项目,不同的选手用自己的技能通过不同方式来完成,这应该是相当精彩的。不过脑力的任何一个尝试,确实不同于唱歌、跳舞的尝试改变那样方便,我们还有太多太多的模拟实验和测算要做,起码这一季还没有做得很好。

  5.您说过,闪电算是日本的“国算”,日本对闪电心算非常重视。此次中日竞技,我们也确实看到了日本选手近乎变态的闪电算技能。为什么会在挑战赛里设置这个项目,让我们的选手去挑战日本强项?专家团队在挑选项目时是优先考虑项目内容,还是优先考虑选手?

  我们的选手也不弱啊,项天佑、吴仁竣都拿过省级、国家级的冠军,不存在“以卵击石”的说法。只是我们恰好有了这样的选手,因此就有了这样的项目。项天佑是第一季遗留的选手,当时并没有找到合适的项目给他,正好第二季的国际赛加入了日本队,而日本又是闪电算强国,所以才应运而生了这个项目。当时拿到辻洼凛音的资料时,并没有觉得她很特别,但小姑娘的进步几乎是一日千里,等到我们见到她已经是半年后,她的技能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,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。至于那场比赛,所谓的“碾压”,所谓的“震撼”,实话说我们是惊叹的,但并不自卑,项天佑和吴仁竣也是孩子,他们展现出的风范,以及重压下力挽狂澜的那种气魄,我觉得不比任何一个竞技选手差。

  6.这次中日挑战赛,《最强大脑》第一次出现了团体赛的项目——铁脑三项,而且这个项目的分值为两分,此项目的输赢基本就决定了中日挑战赛的输赢,这次为什么会想到设置团体赛的形式?团体赛比的还是日本强项,是不是对中国队有欠公允?

  前面已经说过,中国选手不弱,只是对手进步得太快,比我们的小选手更快,团体赛更好看,习惯看竞技的人都知道。

  7.铁脑三项里,日本小选手辻洼凛音的表现非常惊艳,她天赋异禀,可以说“碾压”了其他三位选手。该项目中,中国队的两位小选手后天努力的成分比天赋要大,这是不是说明,在心算界,天赋是不可超越的?她是如何做到的?能用科学解释吗?

  天赋肯定是有的,但没那么玄乎,接受系统的训练很重要。

  8.中英场“消失的密码”项目,跟林建东之前挑战的“国家宝藏”规则几乎一致,只是多了一块用来标注的白板。按照林建东的说法,白板的出现是让选手不需要记忆质数的方位。跟常规赛相比,这个项目的难度反而降低了,这对同时擅长计算和记忆的林建东是不是不太公平,有迁就英国选手之嫌?

  按照你的说法,那反而应该是英国选手迁就林建东了。输就输了,无论是我们科学团,还是栏目组,没有任何人去找借口开脱。

  9.世界大辞典项目让观众眼前一亮,八种语言上千种词条,如果纯粹记忆的话,记忆容量非常大,而英国选手凯蒂·柯莫德精通多种语言,她在语言能力上有非常明显的优势,专家团队肯定了解过选手的背景,为什么还是通过了这个项目?是否为了节目展示效果而偏向了英国选手?

  这个和选手翻译的背景没关系,这本质上就是个考验记忆力的项目。我基本上不对媒体回应什么,因为各种评估、各种测算,在项目上可能看不出来什么,但是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轮的实验。实际上,比赛这件事情,用同一个项目,决定胜负,这难道不是最公平的吗?我们经过那么多轮的数据测算,将两方竞技者的基数水平平衡在同一个量值上,这就能证明一切了。

  10.“最强快递”里记忆快递单号和手机号的对应组合,这种多位数纯数字的记忆跟其他类型的记忆相比,难在哪一方面?专家团队为何会选择这个项目来考验记忆界的教父?

  2个小时记忆2300个数字,记忆量很大,比的是提取记忆的速度。Ben是个非常强的选手,我很高兴这样一个传奇能走上最强大脑的舞台,尤其英国这场,来的人都是各种成名成家的牛人,他们的脑力数据记录是非常惊人的,但是我们没法给大众看,因为有人有兴趣看吗哈哈……我已经很佩服《最强大脑》这个团队了,这群人从一开始设计心算答题,到现在,我们已经能转出各种强大的令人惊叹的脑力题了。我前两天还在和他们聊,这群人每天既悲壮又骄傲,真的,在现在的电视圈,他们能有勇气做出这样一档节目,而且拼尽全力完成得这么好,这次很多国外选手,都是主动联系上来的,因为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中国能做出影响力这么大的科学节目。他们主动在国内选拔,挑最精英的远渡重洋过来,脑力精神这个东西,有时候很虚,但这种时候,你能实实在在感受到。我们这群人,一直都只想把科研做好,做研究成果,但是现在我们很热衷融入节目组,一起设计、研究,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科学精神,有意义得多。两场比赛,输了又如何,难道赢了就能证明什么吗,输了也是给我们警醒。还是那句话,如果真的还能有第三季,我们这群人,一样没办法控制比赛结果,但我们还是会超越第二季,也许我们会走出去,带着选好的人,去国外比,我们不用怕会遇到脑力界更牛的人,因为到时候我们也会更牛,脑力竞技,不比是永远无法进步的。

新闻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