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兰惊梦/文
今年年初,有则暖心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,也成为了登上各大媒体的版面:大四男生寒假里给父母做了一个月的早餐,“30天不重样早餐”的计划单足够吊足胃口,也引发了这样的深思——你有没有曾经为父母做过哪怕一顿饭?
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是不屑的——现在到哪不可以下馆子吃一顿?更何况外卖这么方便,动动手指就可以张罗满满一桌的菜。
答案或许是有些拘谨的——平时工作忙应酬多,每天到家累的就只想躺在床上。做饭?我连番茄炒鸡蛋都不会呢。
这位大四男生做早餐的初衷很简单,“以前都是我赖床老妈给我做早饭,现在该换我让老妈享享福了。”质朴的初衷其实也是许多父母的心声,对于父母最好的孝顺,就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。就像那首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《常回家看看》中唱的那样,老人从来就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。只要有心,点点滴滴都是会让父母感动的细节。
有一种味道叫做爸妈做的菜,在每一道爸妈拿手的饭菜里,都是成长的记忆和暖暖的温情,这是一种即使远在天涯海角,都能轻而易举勾动味蕾与泪腺的力量。但你是否又曾想过,当父母能够吃到子女做的饭菜时,又会是怎样的情绪与感动呢?
当“为父母做一道自己最拿手的,或者是父母最喜欢的菜”的任务交到《最美的时光》的几位嘉宾手里,众人的反映可谓是真实极了。率先发出了灵魂拷问的刘维异常心虚:“就除了我们做的之外,你们没有准备别的吗?”换来的是向佐无情的嘲讽:“你很担心吗?”
郭碧婷也是一脸尬笑地说:“不用太期待哦。”
身旁的郭碧婷爸爸则是对于吴尊爸爸满满的羡慕:“(吴尊会做菜)那好棒,你好幸福。”摇头叹气的神情,分明就是对于“别人家的小孩”的眼馋。由此亦可见,能够吃到子女亲手做的饭菜,是会被父母归纳为“好幸福”行列的体验。
中国人之所以重视饮食文化,归根结底是即便再简单的饭菜里,也会有着亲情的记忆与温度。父母给儿女做的饭菜里,是亲恩,是温暖;儿女给父母做的饭菜里,是孝敬,是感动。饮食里的情感,是能够吃进胃里,暖进心里,烙在脑海里一辈子的东西。
就像向佐给向太亲手做的那个蛋糕,就是一个近乎电视剧式的亲情故事:远超年龄成熟的向佐用自己的方式为妈妈庆生却被无意忽略,甚至一度成为幼小心灵里的巨大伤害。这样小小的隔阂,直到向佐自己真正长大了才释然,蛋糕也成为了母子俩互相体谅与理解的暗号。
刘维给妈妈做的红烧肉,是刘妈妈在被诊断癌症后的心念所在,也是吴尊口中的“幸运菜”。尽管听起来是如此的不可思议,但在这道菜里的孝子之心,却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。即便实际入口味道有点苦,刘维妈妈也是毫不犹豫的称赞“好香”——其子下厨,虽有性苦者,甘如饴。
虽然不能够像“厨神”吴尊做出复杂的咕咾肉,虽然郭碧婷拿出手的只是白米饭,孙伟端出的是再普通不过的土豆丝,但是在父母眼里,这样小小的举动就已经足够暖心——不需要满汉全席,不需要秦淮八绝,总是在无私付出的父母要求其实就是这么简单,是你做的就好。
从大四男生的30天早餐计划,到《最美的时光》里为父母做一道拿手的饭菜,都不过是儿女及时行孝的具象行动。尽孝心并不需要有多么惊天动地的举动,有时候只是一顿家常饭就已足够。如果从来没有给父母做过一顿饭的你,为何不能够自己尝试一次呢?纵使有些笨拙,纵使有些忐忑,但只要把爱煮进饭菜里,吃进去的必定是满满的幸福。